孩子沉迷于手机大都与家长的过于溺爱或者是没有时间规划这几个原因造成的,家长要学会这样去引导教育,首先给孩子制定相关的学习规划表,其次让孩子要听话,不能过度的依照他的想法做事。
1、父母的影响。现代移动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手机和其他电子生活设备已经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想让孩子完全隔离手机,几乎不可能,也并不完全正确。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有它存在的合理价值,父母对手机的态度观点越正,孩子对手机的态度也才能越端正。而现实是,我们常常一边教管孩子不要玩手机,自己却抱着一个手机不放,孩子看到家里的两个大人们对手机这么热衷,生活事事围着手机转,自然也会受影响。首先想到的娱乐方式也是玩手机,像爸爸妈妈一样。
2、孩子缺少陪伴。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感到孤独又无处诉求,而手机里丰富的有声有色的内容信息,冲击着孩子的视觉和大脑,孩子更容易对此感兴趣,沉浸其中而忘掉孤独、无聊和烦闷。手机成了代替父母陪伴孩子的另一个娱乐伙伴。
3、娱乐方式受限。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或者家庭教育意识匮乏,在孩子完成作业后,没有对孩子做有益的引导,孩子找不到其他可以代替手机的更好的事情,手机因此成为了最方便的选择。从这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孩子的课外生活是匮乏的,也可以说,父母在这方面没有做好引导。
4、人际交往的需求。处于学龄年龄阶段的孩子,正是与同伴交往的发展期,他们乐于和同伴在一起,在同伴的群体中找存在感。他们通过网络和同学联系、分享和进行着内心的对话,这是他们交往的需求和形式。
孩子因为亲情陪伴不足、内心空虚无聊、追求感官刺激、盲目追求时髦、多方面环境影响、逆反心理作怪等爱玩手机。
1、亲情陪伴不足。
其实,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都藏着从未被满足过的心理需求,那就是缺少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有一句话让我很感慨:中国大部分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在身边,但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能量给孩子。孩子之所以沉迷于电子产品,实际上是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缺乏高质量陪伴的外在表现,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假装在陪伴”现象。孩子只能从电子产品里找到自己的兴趣,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满足。
有这样一条新闻:一个带着孩子在等公交的妈妈,孩子已经上公交了而妈妈还在站台上刷手机。孩子一个人坐了一站又一站仍然看不到妈妈,心里急得厉害。幸好在司机和民警的帮助下,孩子才联系上了这位“熊妈妈”。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恐怕手机才是亲生的。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玩手机丢孩子”等关键字,出来的类似新闻举不胜举,感觉全国各地的父母,在手机面前,都变成了“继任爸妈”。不得不承认,手机正在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第四者”。
2、内心空虚无聊。
什么是空虚呢?就是指心里没有东西,是心灵的贫穷与饥饿,迷茫。当孩子精神世界不够丰盈,就会内心空虚无聊,产生迷茫感,导致精神缺失。孩子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去找一种活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迷茫,而孩子们最容易找到的就是电视、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孩子表面上看是对精神有了寄托,“不空虚,不无聊”了,但实际上强烈游戏刺激过后,心灵会更加的空虚与无助,这就需要更加的沉迷网络游戏来填补。这就是孩子一步步陷入网络游戏之中而无法自拔的根源。
3、追求感官刺激。
电子产品、网络世界形形色色,内容十分丰富,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搜不到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心智还未成熟,意志力、辨别力相对薄弱,网络对其具有很大的天然的魅力,它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官刺激。电子产品中开发的游戏,目的就是为了让玩家沉迷,他们非常清楚你的孩子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愿意为此付出什么,从而引导你的孩子沉迷在游戏里面。
4、盲目追求时髦。
时髦就是时尚潮流。对电子产品的迷恋,从大人到小孩都逃不出赶时髦的圈子。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话题一来二去就聊到了他三岁的宝宝身上。朋友特别自豪地说:“我儿子特别聪明,这么小,都能自己用手机给自己放动画片了。从输入密码开锁,到找到视频app,再到调出少儿专区,一路毫无障碍,一教就会,比他爷爷奶奶吸收能力还强。”说完还让孩子给我演示了一遍,果然如朋友所说,他儿子已经是手机中级玩家了。
可以看出,三岁儿子在玩手机上的“天赋”很让他引以为自豪,似乎玩不转手机就落伍了。可到了饭点时,要求孩子吃饭,孩子却大哭不止,怎么哄都没用,最后朋友使出了“杀手锏”:把手机给了他,孩子立马停止哭泣,抱着手机玩得入迷。这样的父母,在我们身边为数不少。
5、多方面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是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父母抚养方式、家庭环境氛围、同伴态度和行为等等。而这当中,家庭环境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家庭中成员间不和睦,比如夫妻不和、婆媳不睦等;教育方法不得当,比如溺爱教育、打骂教育、说教教育、奖惩教育、表扬教育等等,不良的环境和不良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无尽的空虚与迷茫。在孩子空虚和迷茫的时候,就是他意志力薄弱,自控力最差的时候,很容易沉迷电子产品。
6、逆反心理作怪。
所有人都有逆反心理,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家长感觉最明显。为什么家长会感觉孩子和自己“对着干”呢?让孩子专心学习,远离电子产品,结果是越说他越爱,甚至越加地痴迷,这让大伙儿苦恼不已。最主要原因是,随着孩子的身心发展,他有了自己的想法,而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现实中得不到父母的认同。
1、孩子缺乏自制力,其实每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是往往是难以自控的,作为还未长大的孩子更是如此,对自己喜欢的玩具、喜欢的事物能反复玩的不亦乐乎,玩手机、刷抖音更能让孩子们对手机当中出现的信息和事物无比的感兴趣。
2、家庭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家长忽略了对家庭氛围的营造,导致孩子学习态度懒散,日渐沉迷手机。
3、孩子有人际交往障碍,现实中面对面之间交流比较难,更倾向于网络上看不见人脸的对话。
4、在叛逆期的孩子,因为自己管理能力太差,有时大人越不让玩手机,越是控制越会适得其反,也就逐渐成了习惯,所以说会造成玩手机上瘾。
5、陪伴的问题,家长平时都很忙,闲了还一直看手机,家长满足不了孩子心灵需求,自然的孩子就去玩手机,现今独生子女居多,因为缺少儿伴,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一个人玩,如果家长忽视了陪伴孩子玩乐、分享快乐与烦恼,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灵上产生孤独感。从他们口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好无聊,”“没人陪我玩”。于是他们需要通过借助其他事物来获得心灵补偿。手机网络便成了他们最好的陪伴者。
发表评论